2015年,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按照“稳粮增收、提质增效、创新驱动”的总要求,以农民增收为核心,以深化改革为统揽,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,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,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持续推进“365”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、“1236”扶贫攻坚行动、“双联”行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,努力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、在优化结构上开辟新途径、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上走出新路子,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、在发展富民产业上跨上新台阶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、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,为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二、突出农民增收,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
坚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“两手”发力,提升农民综合素质,支持以农兴业,推进转移就业,鼓励自主创业,拓展增收空间,打造新常态下农民收入增长极。
10.大力发展劳务经济。加快劳务市场体系建设,扩大技能型、智能型和成建制劳动力输转比例。落实同工同酬政策,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。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,支持有技能、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。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,降低农民创业成本和企业负担。推进城乡一体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00万人左右,劳务收入达到860亿元以上。
11.提高惠农政策效能。进一步完善“一册明、一折统”等惠农资金发放和管理办法,做到公开、公正、公平,保证资金及时足额落实。提高政策知晓率,巩固低保清理和规范成果,创新农村低保等非普惠性政策享受对象的评定办法。加大审计和监督检查力度。完善农业补贴办法,对新增补贴适当整合、集中使用,重点向主产区、专业大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。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,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,保障增产增收。通过落实政策、深化改革,激活农村要素资源,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。
12.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。在着力加大富民增收产业培育力度、不断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水平的同时,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,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、中小企业和以农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,拓展农民增收空间。建立城乡经济联合互动机制,促进城区劳动密集型、资源加工型企业及产业链向农村转移和扩散,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,增强二三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,培育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产业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、观光农业,建设具有历史、地域、民族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,拓展乡村旅游空间。
13.做实农民培训。全面落实《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规划(2014—2020年)》。加快建立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财政扶持增长机制。以县为主整合各类培训资源,精准对接培训需求,分层次组织培训,扩大培训覆盖面,实施到户、到人、到产业的示范性培训。完善职业培训政策,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力度,建立公益性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制度。推行培育农村能人计划,切实加强致富带头人、技术能人和农村经纪人等人才培训。强化就业服务,全力推动上门职业技能培训、鉴定,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。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建设。完成农民创业培训2万人以上,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20万人以上,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0万人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