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,全省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按照“稳粮增收、提质增效、创新驱动”的总要求,以农民增收为核心,以深化改革为统揽,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,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,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持续推进“365”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、“1236”扶贫攻坚行动、“双联”行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,努力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、在优化结构上开辟新途径、在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上走出新路子,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、在发展富民产业上跨上新台阶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、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,为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三、扎实推进“1236”扶贫攻坚行动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坚实基础
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扶贫攻坚行动放在突出位置,全面实施精准扶贫,推动扶贫攻坚与“双联”行动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扶贫济困深度融合。
14.着力推进“六大突破”。在持续改善基础条件上突破,切实加大投入,推进通畅公路、饮水安全、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电力保障工程建设,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%以上,解决剩余农村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,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0%。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上突破,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种养、加工、服务、旅游等富民产业,打造各具特色的首位产业。在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上突破,整合各类资金项目,以整体搬迁、集中安置为主,探索插花安置,实施1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,确保搬得出、稳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。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1000个。在强化金融支撑上突破,推动政策性、商业性、合作性金融共同发展,建立互助资金协会1000个。探索用财政扶贫资金担保、风险补偿、贴息、保险补助等方式,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的办法。在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上突破,推动教育、文化、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,给予特困地区的农村困难家庭儿童更多关心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。贫困地区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70%,标准化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覆盖率达到30%,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89%、95%以上。在提升贫困人口能力素质上突破,开展特色品牌培训试点,完成“雨露计划”、“两后生”等学历型职业教育培训10万人。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人口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。
15.全面实施精准扶贫。精准识别扶贫对象,完成贫困村、贫困户的建档立卡,瞄准当年扶持的贫困人口和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,精准实施扶贫政策,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贫困地区、贫困人口倾斜,细化实化各项措施,确保到户到人。专项扶贫、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要精准安排项目资金,重点投向当年实施的100个特困片区、1000个贫困村和计划脱贫的100万贫困人口。精准实施考核评价,由户到村、由乡到县考核脱贫任务完成情况,建立和完善贫困县考核、激励、退出机制。加强扶贫资金监管,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。
16.创新扶贫机制。认真落实贫困县扶贫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。建立健全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和贫困人口减少的监测机制。落实扶贫资金分配、使用、监督和考核机制。财政扶贫项目、资金实行分级管理,省市切实履行监管责任,县区承担监管主体责任。市州党政主要领导为扶贫资金监管主要责任人,贫困县党政一把手为扶贫资金监管第一责任人。完善财政资金贴息管理机制。健全监督机制,严肃查处违法、违纪、违规行为。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库。创新完善定点对口帮扶、东西协作扶贫、“双联”行动助推、“五大行业协会”帮扶、“民企陇上行”帮扶等“五位一体”的社会扶贫格局。